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10007|回复: 3
收起左侧

[古典音乐] 肖萧精帖:世界名画《无名女郎》及 管弦乐《致艾丽丝》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329

帖子

1万

积分

发表于 2015-5-28 1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名画《无名女郎》鉴赏

《无名女郎》,1871年,克拉姆斯柯依,俄罗斯,俄罗斯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1871年11月21日,由俄罗斯美术家巡回展览协会举办的第一次画展在彼得堡开幕,克拉姆斯柯依展出了他著名的《无名女郎》,受到观众热烈的赞扬。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观赏者不能不为之叹服。这是克拉姆斯柯依晚期的得意之作之一。

画面很简单:一位美丽的妇人穿戴着北国冬季上流社会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以高傲而又自尊的眼神注视着观众。关于这位女士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有两种推测比较普遍,一说是托尔斯泰小说巨著的《安娜·卡列尼娜》塑造的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一说是她是一位演员,证据便是背景上隐约可见的建筑物正是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画家究竟画的是谁?事实上作者没有透露过,直至今天这位美丽的女士的身份仍然是个谜。也许画家根本就是想要表现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妇女的典型形象,这不是某个人的肖像,而是许多人的综合体,当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推测。

克拉姆斯柯依注重性格刻画,他在一封信中这样谈到脸部表情和细节的描绘:“需要有像喇叭一样响亮的声音。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同时,更重要的是,没有生气蓬勃的、表情深刻的描绘,就没有图画,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徒劳的。”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画面整个形象所体现的素描基础是如此坚实,给人以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近代欧洲肖像艺术中的精品。





克拉姆斯柯依油画: 《月夜》

《无名女郎》这幅肖像画并不是一个具体人物的肖像,而是画家的理想创造。她坐在华贵的敞篷车上,高傲地望着观众,她那不凡的气派和自尊,给人以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深刻印象。画面以冬天的城市为背景,白雪覆盖着屋顶,朦胧湿润的天空,使人感到寒意。女郎的毛皮手笼、镯子、帽子上的白色羽毛、蓝紫色的领结,都表现得极为精到。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实在被描绘得精湛绝伦。它确实无愧为一幅杰出的性格肖像画。

依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是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创始人和思想领袖之一。他不仅是当时杰出的艺术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卓有成就的大画家。“巡回画派”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进步艺术流派,它从1870年正式成立起,到1923年止,对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的绘画起了巨大的作用,使俄国的绘画艺术进入到世界范围。这个画派在艺术上主张“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画“必须反映生活中深远的思想,否则,不论它是什么形式,都不过是一张如实记录的照片”。他们提出艺术必须“到民间去”,绘画应该是“民族的”,应该关怀现实,“艺术家的使命……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

克拉姆斯科依是巡回画派的组织者、领袖,同时也是以其创作的身体力行者。克拉姆斯科依出生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苦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当过仆役、乡村的文书和照相底片修理工。后来因偶然的机会到彼得堡,1857年考入皇家美术学院。但他并没有丧失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立思考,六十年代以后,他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为学院中进步学生的公认的领袖。1863年,以他为首的十四个学院的毕业生,为了要求以自由命题来取代学院规定的脱离现实的画题,拒绝参加金质大奖赛,毅然离开学院,另组“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至七十年代,又组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该会于1870年成立,1871年10月举行第一次巡回艺术展览会,与学院的展览会分庭抗礼。后来,巡回画展于八十年代成为俄国民众最欢迎最热爱的画展,而美术学院则门庭冷落,乏人参观。

作为画家的克拉姆斯科依,在艺术上对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士贵兹做过认真的研究,在肖像画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从人物的眼神揭示其社会心理特征,所作大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也画有不少农民肖像。代表作有《托尔斯泰像》、《涅克拉索夫象》、《月夜》和这幅《无名女郎》。

 

 

 
世界管弦乐名曲格里格的《致艾丽丝》欣赏

《献给爱丽丝》(for Alice)原先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但乐谱被发现于1867年,因此在他生前并未发表。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则认为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另外的一种说法是:在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爱丽丝》的原名《致特蕾莎》,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网络资源,肖萧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347

帖子

1万

积分

发表于 2015-5-28 11: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叹肖箫对古典绘画也有如此深入的研究,第一幅画“无名女郎”以前常看到,但不了解,经肖箫这一介绍印象更深了。
这帖集艺术绘画,音乐介绍,知识性于一体,让人在优美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享受美的熏陶和绘画艺术魅力,怡人怡情,真好!
园园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2

主题

4万

帖子

92万

积分

发表于 2015-5-28 12: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耳熟能详的的音乐,背后的故事却是头回去探究,感谢分享
我行我秀,人行我秀,不行也秀,不能不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161

帖子

4万

积分

发表于 2015-5-28 12: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曲子和图画融合得非常好,听着乐曲,画上的女孩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谢谢肖萧的美好制作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